欢迎登录凯利特泵业官网,我们提供您需要的中开泵,消防泵,长轴泵等工业泵整体解决方案!
2020
10-26
凯利特泵业水泵常识问答一
1.常用机械泵按工作原理分为几大类?
1)叶片泵。通过泵轴旋转时带动各种叶轮叶片给液体以离心力或轴向力,输送液体到管道或容器,如离心泵、旋涡泵、混流泵、轴流泵。
2)容积泵。利用泵缸体积内容积的连续变化输送液体的泵,如往复泵、活塞泵、齿轮泵、螺杆泵;
3)其他类型的泵。如利用电磁输送液体电导体的电磁泵;利用流体能量来输送液体的泵,如喷射泵、空气升液器等。
2.离心泵内的功率损失由哪些?
有三种损失:水力损失、容积损失、机械损失。
1)水力损失:流体在泵体内流动时,如果流道光滑,阻力就小些,流道粗糙,阻力就大些;另外水流进入到叶轮或水流从叶轮中出来时,还会产生碰撞和漩涡引起的损失。以上两种损失叫做水力损失;
2)容积损失:叶轮是转动的,而泵体是静止的,水流在叶轮和泵体之间的间隙中一小部分回流到叶轮的进口;另外,有一部分水流从平衡孔回流到叶轮进口,或从轴封处漏出(如果是多级泵,从平衡盘也要漏损一部分)。这些损失,叫容积损失;
3)机械损失:轴在转动时要和轴承、填料等发生摩擦,叶轮在泵体内转动,叶轮前后盖板要与流体产生摩擦,都要消耗一部分功率,这些由于机械摩擦引起的损失,总成为机械损失。
3.什么是平衡?平衡分几类?
1)消除旋转件或部件不平衡的工作称为平衡;
2)平衡可分为静平衡和动平衡两种。
4..什么是静平衡?
凡是在一些专用的工装上,不需要旋转的状态下测定旋转件不平衡所在的前方位,同时又能确定平衡力应加的位置和大小,这种找平衡的方法叫静平衡。
5..什么是动平衡?
凡是在零件过部件旋转时进行的,不但要平衡偏重所产生的离心力,而且还要平衡离心力所组成的力偶矩的平衡称为动平衡。动平衡一般用于速度高、直径大、工作精度要求特别严格的机件,都必须做精确的动平衡。
6.旋转件不平衡的种类有哪些?
静不平衡、动不平衡和混合不平衡。
7.在生产实践中,旋转件找平衡的根据是什么?
根据不同的转数和结构,可选用静平衡法或动平衡法来进行。旋转体的静平衡可以用静平衡法来解决。静平衡只能平衡旋转体重心的不平衡(即消除力矩),而不能消除不平衡力偶。因此静平衡一般仅适用于直径比较小的盘状旋转体。对于直径比较大的旋转体,动平衡问题往往比较普遍和突出,所以要进行动平衡处理。
8.做旋转件的静平衡时,如何测定被平衡零件的偏重方位?
首先让被平衡件在平衡工装上自由滚动数次,若最后一次是顺时针方向旋转,则零件的重心一定位于垂直中心线的右侧(因摩擦阻力关系),此时在零件的最低点处用白粉笔做一个标记。然后让零件自由滚动,最后一次滚摆是在逆时针方向完成,则被平衡零件重心一定位于垂直中心线的左侧,同样再用白粉笔做一个记号,那么两次记录的重心就是偏重方位。
9.做旋转件的静平衡时,如何确定平衡重的大小?
首先将零件的偏重方位转到水平位置,并且在对面对称的位置最大圆处加上适当的适重。选择加适重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的部位,将来是否能进行配重和减重,并且在适重加上后,仍保持水平位置或轻微摆动,然后再将零件反转180度,使其保持水平位置,反复几次,适重确定不变后,将适重取下称重量,这就确定了平衡重的重力大小。
10.泵轴弯曲如何让测量?
轴弯曲后,会引起转子的不平衡和动静部分的磨损,把小型轴承放在V形铁上,大型轴承放在滚轮支架上,V形铁或支架要放稳固,再把千分表支上,表干指向轴心,然后缓慢盘动泵轴,如有弯曲,每转一圈千分尺有个最大和最小的读数,两读数之差说明轴弯曲的最大径向跳动量,也称晃度。轴弯曲度是晃度的二分之一,一般轴的径向跳动是中间不超过0.05mm,两端不超过0.02mm。
------凯利特泵业有限公司
2020
07-07
目前,精细化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接受。做好机泵设备的日常保养机制,也是一种管理方法,更应该纳入精细化管理的范畴。而机泵设备作为物化了的科学技术,是以机器设备为生产的主要生产力。因此,机械设备在生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也就成为了当代企业竞争实力及企业形象所在。如何按时、保质、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,除科学合理地配备机泵外,主要取决于机泵设备的完好运行。
1 、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,要讲究经济效率
当今面临金融危机情况下,现代化设备显得尤为重要,设备投资和使用费用十分昂贵,迫切要求提高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,讲究运营效果。只有搞好机泵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,才能提高设备完好率、利用率,从而减少设备寿命周期内的维修费用和其它非正常开支,降低使用成本,延长使用寿命,从而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。从设备的延伸意义上讲,配备机械设备是一次性投资,而维护保养是长期的,同时,投入少量的维护资金,可以减少设备的更换周期,从这个观点上讲,维护也是投资,更是效益。
2 借鉴“TPM”制,推行“强保,群管责任制”
什么叫TPM
TPM的意思就是是“全员生产维修”,这是日本人在70年代提出的,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生产维修方式,其主要点就在“生产维修”及“全员参与”上。通过建立一个全系统员工参与的维修活动,使设备性能达到最优。 TPM的提出是建立在美国的生产维修体制的基础上,同时也吸收了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。由于国情不同,对TPM的理解是:利用包括操作者在内的生产维修活动,提高设备的全面性能。